關於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源於癌性的「漿細胞」(plasma cell,
一種專責製造抗體的白血球 ) 異常增生,沉積於不同部位的骨髓中,所以
稱為「多發性骨髓瘤」。這些細胞沉澱於骨髓中,破壞正常的免疫系統,
並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更引發溶骨性病變。

多發性骨髓瘤屬血液癌症之一。目前新型藥物治療不單可以舒緩徵狀,存
活率亦大大增加,可是仍無法完全根治。有統計發現,多發性骨髓瘤發病
率於歐美高居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第二位。過往以中老年患者較多,現時則
發現有年輕化跡象。

溶骨性病變 (Lytic bone lesions)在確診的骨髓瘤患者當中是很常見的,大多涉及多個骨部位;因此,術語「多發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就是用於描述這種疾病。

致病成因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有什麼因素與多發性骨髓瘤有明確的關係,一般與遺傳無關。骨髓瘤多見於較年長的人,因此人們認為隨着衰老過程和相關的免疫功能減弱可能增加患病的機會。

徵狀及併發症
早期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特異徵狀,通常徵狀的出現是因為骨髓瘤細胞在骨髓內大量堆積,導致骨頭侵蝕並產生過量的異常抗體蛋白質 ( 副蛋白 paraprotein,亦稱為單克隆免疫球蛋白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而造成一連串的徵狀。最主要的四個徵狀稱為 CRAB:C=Hypercalcemia ( 高血鈣),R=Renal failure ( 腎衰竭 ),A=Anemia ( 貧血 ),B=Bone lesions ( 骨折 )。

高血鈣:一般來說,「漿細胞」是人類免疫系統的重要一環, 主要負責製造能對付細菌和濾過性病毒的保護性抗體,對防禦感染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多發性骨髓瘤中,這些癌性漿細胞沉積在骨髓中的不同部份。癌性漿細胞到達骨髓後,「破骨」細胞被激活,但「造骨」細胞被抑制,導致「溶骨性病變」 (osteolytic bone lesion)。被「溶化」的骨骼鈣質滲透血液中,形成「高血鈣症」。

骨折:倘若溶骨性病變發生在受力部位,如下肢的長骨,那麼,即使沒有明顯創傷的情況下,它們也可能會導致骨折,因此被稱為「病變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即所謂的「零撞擊,仍骨折」。

腎衰竭:異常的免疫球蛋白堵塞腎小管,引致「腎衰竭」。此外,「高血鈣症」源於血鈣水平持續上升,也會影響病人的腎功能。

貧血:骨髓瘤會降低造血功能,導致「貧血」。

臨床病徵及併發症:骨髓瘤患者出現的臨床病徵包括氣喘、疲倦、發燒、骨痛、骨折和腎衰竭。到骨髓瘤晚期,常見的併發症包括感染、髓外漿細胞瘤 (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澱粉質沉積症 (amyloidosis) 及高粘血症 (hyperviscosity syndrome)。

資料來源: 香港骨髓瘤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