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 CLL)
指淋巴球發生病變,大部分都是由B淋巴細胞病變引起,成因尚未能確定。假如沒有症狀,主要透過密切監察 (Watchful Waiting) 患者情況。假如有發燒、 盜汗、消瘦,代表正常血球下降;肝、脾、或淋巴結持續脹大,便會考慮藥物治 療。CLL亦有機會用到標靶治療作為一線治療,特別針對復發性的CLL患者, 藥物包括BTK抑制劑,而BCL2抑制劑亦漸被應用。
治療方面,化學治療 (Chemotherapy,簡稱「化療」)已慢慢淡出,但有些情況仍然會用到。常見化療藥物包括有Fludarabine、Bendamustine、Chlorambucil等。CLL發展慢,往往患病多年都看不出變化。根據淋巴組織病變部位的數目分為三個階段 (Binet系統):A階段:少於3個部位出現淋巴結腫脹; B階段:至少3個部位出現淋巴結腫脹;C階段:血色素或/及血小板指數下降。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簡稱CML)
目前患者都帶有基因異常的「費城染色體」。CML患者必須接受治療,否則會轉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現在已有針對「費城染色體」有效的口服標靶藥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簡稱TKI),並已發展到第三代。CML分期,大部份患者確診時都是慢性期,少數患者屬於急進期:
慢性期:血液和骨髓裡發現少量母細胞,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病症,這種情況通常持續幾年。
加速期:過了慢性期後,可能突然加快擴散。症狀包括脾臟腫脹及白血球增加。
急進期:基本上已成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母細胞增加,病情惡化,更往往擴散到其他部位。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ALL)
指淋巴球發生病變。患者身上若發現「費城染色體」則可以使用標靶藥,再按情況需要使用化療。若沒有「費城染色體」,則會使用化療,一般會進行誘導性化療及鞏固性化療 (詳情請參閱第16頁「化學治療」部份)。在化療達到完全緩解後,部份患者會進行骨髓移植 (詳情請參閱「骨髓移植」第一部份),亦有部份患者會進行免疫治療以達至「迷你殘餘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陰性的完全緩解。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aemia,簡稱AML)
據細胞形態特徵可細分為M0,M1至M7型。 當中M3型會引發敗血病,其標準療法首先是服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其 後或會口服「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俗稱「砒霜」)。其餘類型 (一般60歲以下及身體狀況良好) 的標準療法是「七加三化學治療」,即連續靜脈注射7天化療藥物「阿糖胞苷」(Cytarabine,簡稱Ara-C),再注射3 天「蒽環類藥物」(Anthracyclines)。達到完全緩解後,或會再進行鞏固性化學治療或骨髓移植。60歲以上或不能接受重型化療 (Intensive Chemotherapy) 的AML患者,則會接受「去甲基化藥物」(Hypomethylating Agents,簡 稱HMA) 加BCL2 (B-cell lymphoma 2) 抑制劑。HMA藥物包括Vidaza及 Decitabine。
資料來源:
香港癌症基金會